盜身分偷退稅 國稅局出招

長久以來, 國稅局以「保護隱私」為名, 拒絕向虛假報稅受害人提供「盜版」影印件, 在新罕布夏州共和黨派參議員凱莉‧艾約特(Kelly Ayotte)的強烈訴求下, 國稅局終於做出讓步, 改變其慣有的個人資訊盜竊(Identity Theft)披露政策, 擬向因身分被盜而捲入稅務詐欺的受害者提供以他們名義所申報的虛假納稅單副本。
艾約特自今年5月起便致力於推進個人資訊防護法案(SSIDA), 該法案規定國稅局有責任提醒存在身分被盜潛在危險的人, 社安署有責任向呈交被盜社安號信息的雇主發出通知, 該法案還規定身分盜竊、詐欺報稅的罪犯應受更加嚴厲的法律制裁。
近些年盜用個人資訊的犯罪事件頻繁發生。國稅局的資料顯示, 2014年全美約有1200萬人蒙受身分盜用之害, 平均每2秒就有一個受害者出現, 涉及的經濟損失高達16億元, 社交網路、信用卡購物消費成為個人資訊外洩的最大源頭。利用虛假身分退稅詐欺的案例也逐年劇增。
財政部檢察長稅收管理局預估, 從2014年起的未來五年內被詐領的退稅款可達210億元。現行退稅體制主張「先付錢, 後審核」, 很易成為滋生詐騙的「溫床」。華府、佛州和喬治亞三州已成為個人資訊盜竊的多發之地。從事詐欺的人數不勝數, 也與司法機構執法力度不夠有關。2014年僅748人被判刑, 即便申報虛假退稅被拒也不會有刑事之責, 被起訴的機率非常低, 如此「寬宏大度」的環境助長了不良風氣的猖獗, 使申報低收入退稅、兒童抵退稅、教育退稅等政府福利變相成為有利可圖的稅務詐騙行為。

讓虛假報稅受害人沮喪的是, 國稅局對於此類虛假報稅的立案調查往往時長六到九個月之久, 並且出於隱私考慮, 過去國稅局拒絕提供虛假納稅單副本, 令受害者無法知悉有多少資訊細節被洩露及預知竊賊下一步行動。國稅局這般「謹慎」也不無規章可循, 稅法第6103條(IRC Sec.6103)嚴格規定了納稅信息披露和保密規則, 未經納稅人授權而披露納稅信息的國稅局雇員將面臨重罰, 虛假納稅單上若涉及他人(如被錯誤申報為撫養人的其他納稅人)信息則無法對這類人的隱私進行充分保護。
不過, 處於弱勢地位的納稅人理應有知曉其納稅信息被誰使用、以何目的使用以及如何使用的知情權, 個人資訊防護法案的推動和國稅局識別虛假報稅政策的調整或將開啟美國納稅信息披露規則的新篇章。國稅局為身分遭竊的受害者提供經過修改的虛假納稅單副本(Redacted Copies), 在確保受害者本人能獲得足夠信息的文件材料時, 也保障除受害者之外的他人信息不被洩露。
隨著電子報稅系統日益完善, 國稅局也應當更加注重對電子環境下納稅人信息保護的規範。國稅局長考斯基寧在5月底的講話中表示, 今年2月至5月間不明駭客通過國稅局「索取副本」系統可能已獲取愈十萬份納稅人資料, 竊賊極有可能利用獲得這些數據申請虛假退稅, 日後詐騙退稅。
該網上系統已暫時關閉, 國稅局已暫停處理納稅人索取稅務資料的申請, 此次數據外洩「城門失守」, 使國稅局損失約5000萬元。目前納稅人須填寫4506表申請納稅單副本, 稅務資料將通過郵寄方式寄給申請人。如何保護納稅人應有權利, 整治個人資訊盜竊的漏洞, 加強安全措施杜絕蓄意騙取退稅的現象以及確保國庫的增收開源, 國稅局任重而道遠。
鑒於國稅局對識別虛假報稅政策的180度大轉彎, 稅務軟體公司和百萬報稅大軍也會全力配合, 使「盜賊」遁形的機會大增, 從而降低普通民眾, 特別是低收入家庭被「盜稅」的機率。資料來源:世界日報「世界周刊」
